首页  >>  展览

苏小龙(/39)

2016-03-12 10:34:54 7053人参与 0条评论

苏小龙,1985年出生于刮着西北风的陇东黄土高原甘肃,吃长面听秦腔长大的西北娃,后随父母居新疆。现工作生活于郑州。

苏小龙

作者:苏小龙  稿件来源:思潮艺术网  日期:2016-03-12

每当刻意注视这个世界的时候,总感觉它不停逝去!

讲的话,写的文章、刚见面聊天的人,都在时间面前没了踪迹,在这个快速信息时代,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时间逝去的存在。

对于时空隧道而言,一切的“动”都在“静止”,时间、空间、生命,我们每天都在这三种维度里运转,时间是一条永远没有终点的线,空间是一个没有边际的球;而我们的生命,只是被栓在时间线上的一粒尘埃,在空间的球里存在。以渺小的生命去窥探浩瀚的宇宙,感触到的终究只能是某个侧面和局部!

每天大量的信息通过眼睛,耳朵、身体,在大脑中过滤储存,最开心的是将能思考或感受到的这些存在,以恰当的技法表现于画布上。当然有时也不是那么容易,思考时的孤独感,没了绘画感觉的枯燥,生活的琐事等等。

一直以来坚持和热衷于绘画艺术,是它带来的朴素感,充实感和真诚,也是心灵之信仰,这种朴素感包括自己和观众。在一个微信公众号里看过这样一句话“我用了一生的努力,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”,朴素是定力、是耐力、是恒心。那何为朴素,朴为专一,素为纯粹,朴素即为专一纯粹,是天下至纯至精,至简至美之道。

这也说明了朴素通过绘画表现的重要性,每当浮躁,空洞、受伤时,最想去的就是工作室,感受到狮子受伤后回到自己的领地来修复伤口的安全感,那种没人打扰的清静、充实、可以给思绪无限的放松。

记得闫平这样说过,每一幅画都是琐碎生活的影子,是我的日记,日记里写着我的秘密。这可能就是艺术家用绘画方式叙述快乐、悲伤、感怀、寂寞,品味生命的价值和生活感动的一种方式。

实际上每个人的创作和身处环境是特别有联系的,做为一个画家来说,要把身体和思想的感受变成画,也就是将心变成手,这也是画家终其一生背负的责任。

关于绘画有人说它是高于哲学的哲学,我说它就是时间逝去的存在而已,只是画家将思想表现于画布上的一个物品而已,只是产生的这个过程值得纪念,所以绘画就是绘画,别说别的东西,有时会跟朋友聊天,说到绘画会跟你谈哲学,谈好多,但是你看画里显然没有动心,画出来的东西有没有动心,画出来的东西有没有走心是能感受到的,其实有这样一个问题,并不是说画得非常像是指艺术而言,比如我画动物或物体是通过我的心,观察体会之后画出的那个画面,和动物本身已经不同了,那只是我的作品,他加入我想要的,所以绘画本体的问题是一个心手都要够,而且真的是研究绘画,研究造型艺术,挂在墙上的造型艺术,而不是用哲学,用观念,用文本这些东西替代,记得毛焰这样说过,好的绘画方向比方式重要,一是内心化。第二是需要深度表达。第三是表达方式不是风格,是相对质朴,坦诚的。

在艺术家看来,一切都是美的,因为任何人与任何事物上,他锐利的眼光能够发现“性格”,换句话说,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;而这个真理就是美的本身,“一切生命皆在一个中心上逆生出来,然后由内到外,生长发芽,灿烂开花。

艺术就是感情,如果没有体积、比例、色彩的学习,没有灵敏的手,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稚嫩的“要有耐心,不要依靠灵感,灵感是不存在的,艺术家的优良品质,无非是智慧、专心、真挚、意志,像一个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工作”。

“真实,并不是说要平板精确,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,那就是照相,翻模的精确,有了内在的真理才开始有艺术,帕斯卡说过:真正的雄辩是看不出雄辩的,同样,正真的艺术家是忽视艺术的,总会冒着危险推倒一切即在的偏见,而表现他自己所想要的东西,终其一生坚持绘画艺术,无不是修炼自我的一个过称,所以,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。在追寻思想表达,将画布从空白到艺术的传达,无不在让自我常常归零,让自己和时代的记忆或感受重新表达,在这个过程中,你会安静、真挚、平和,没了一丝贪婪或欺骗,最终,艺术带给我们的是感性中理智的的表达,揭露中美好的再现。
往期回顾
思潮艺术
关于思潮
收藏通道
联系我们
意见反馈
手机阅读
Android安卓客户端
iPone苹果客户端
商务合作
广告合作
寻求报道
合作伙伴
关注我们

思潮艺术网 版权所有 © 2010-2014   豫ICP备14015726号